健行路線總覽
第四屆亞洲步道大會將於12/1-5在台盛大舉辦,除了國際綠道研討會,還有邀請國際友人實地體驗、熱鬧有趣的徒步嘉年華!數條不同特色的徒步嘉年華與健行活動將陸續展開。
12/4(日)主場徒步嘉年華,將開放部分名額,由趣健行國際旅行社統籌規劃,邀請國內愛好徒步健行的朋友們,一起參與位於北台灣的淡蘭百年山徑的徒步活動,當天共有兩條路線,分別從鐵道旁被稱為貓村的猴硐,以及位於台灣最北的城市基隆(暖暖)出發,結合在地慶典,並會師於遠望坑親水公園,共同徒步至福隆,一覽山水風光,讓國內民眾與遠道而來的外國友人一起透過徒步的方式,實地走訪充滿歷史文化風采的淡蘭百年山徑!
趣健行國際旅行社遊程報名連結:
1.暖東峽谷路線 https://reurl.cc/m3WnmA
2.猴硐金字碑路線 https://reurl.cc/5p7lA6
※以下為淡蘭路網沿線景點推薦,作為大家平日造訪或走讀的參考,本次活動詳細遊程請見趣健行報名網站。洽詢電話:02-2503-7711。
淡蘭百年山徑
在台灣的東北部,一路向海延伸的山脈尾稜彷彿天然的屏障,隔開了西側的台北盆地和太平洋岸的宜蘭平原。這一片鬱鬱蔥蔥的山嶺,是淡蘭百年山徑的歷史舞台。
十八世紀的淡蘭古道,係指由北台灣(當時稱淡水廳)翻山越嶺進入東台灣(噶瑪蘭廳)官方開闢的路徑。現今所說的淡蘭步道群,則更廣泛地指數百年以來,往返於台灣前山和後山的各族群開墾者、軍旅、傳教士、採金者、茶販、探險家們於這片山區留下的綿密路網。
總長約270公里的步道群,座落範圍囊括今日的新北、宜蘭、基隆、台北。在這全台最多雨的地帶,順著山勢與溪澗蜿蜒的老路徑,連接起一個個小巧山城、礦坑、舊時汛塘遞鋪,承載著屬於北台灣的共同記憶。時而走在猶如雨林的景色裡,忽又登上臨海的稜線,一望無際的蔚藍太平洋就在眼前展開。
一起走上淡蘭道,沿途撿拾歷史故事,細數古厝與石橋,偶爾遇見吃草的野牛,與冰河時期孑遺的老前輩雙扇蕨一起回想海洋和土地的過去。
1. 古碑老街淡蘭經典
猴硐貓村
舊名為猴洞的寧靜山城,相傳因附近山中洞穴多藏有猴群而得名。二十世紀初期為台灣煤礦重鎮,是當時全台最大且質量最好的煤礦產區。1920年相繼設立了火車站、當時最先進的選煤廠、運煤大拱橋。車站旁的半山上,曾是幾千人居住的繁華聚落。隨著煤業沒落,猴硐人煙漸罕,成了貓兒漫步的樸實鐵道小鎮。近年來因貓群與人共居的特色受到國際遊客喜愛。
金字碑古道
金字碑古道,為清朝時的淡蘭官道僅存的三段之一。它是百年前清朝將領巡防往來、馬偕牧師進入宜蘭宣教行醫的必經之路。從猴硐出發,一路上行的石階與石板路,最初是以砂岩疊砌、約1.8公尺寬的寬敞古道,在尚存未經重建的路段,老石階印滿青綠的苔蘚。金字碑矗立於一串階梯頂端,特別的碑框和碑面皆浮雕於山壁之中,篆書的詩文,為台灣總兵劉明燈1867年行經此地時,感嘆地勢奇險而作,刻文上還鋪著金箔。
雙溪小鎮
雙溪曾是淡蘭北路最重要的中繼站。牡丹溪與坪林溪兩溪在此交匯,繼續流向太平洋。在無公路的時代,船家、商人、旅客多聚集於繁忙的雙溪渡船頭交易補給,跋涉往返噶瑪蘭的人們也常選擇在此過夜,造就了小城當年的繁華。過去的雙溪有酒樓、戲院、旅館,也是周圍地區礦工獨特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如今鎮上還留有昔日戲院遺跡,渡船頭旁的老街上尚存日本時期典型的仿巴洛克式美麗古宅。鎮上的老字號餅店、傳統打鐵舖、130多年的中藥行,至今仍在營業。
草嶺古道
草嶺古道是淡蘭山徑群中最有名氣的一條步道。每逢秋末,滿山滿谷的芒花,在強勁海風的吹拂下形成一波波舞動的銀白花浪,總吸引無數遊客到訪。草嶺古道也是清朝時期以來進入噶瑪蘭地區最老的路徑之一,古道上的雄鎮蠻煙碑、虎字碑等遺跡,承載了屬於這條路的百年記憶。古道最高點的埡口觀景台,坐落在臨太平洋的山稜上。向東望就是無邊無際的壯麗海景,並可遠眺露出海面的活火山龜山島。向北則可遙見北海岸的鼻頭角。古道周圍的陡峭草坡和舊梯田,為野生水牛經常覓食的地盤。
2. 鐵道峽谷秘境之路
淡蘭陸路起點——暖暖
暖暖位於基隆河中段,早期是河運的終點、淡蘭陸路的起點,也是淡蘭國家綠道路網中北路及中路的交會點。先民載貨的帆船自淡水河而上,在水返腳(汐止)換小船至暖暖交易。鄰近聚落則走陸路將茶葉、木材、染料等挑出來賣。暖暖一度為北台灣重要貿易據點。當地古廟安德宮於1801年建立,比基隆市內許多廟宇歷史更為悠久。後來隨鐵路興起、基隆河淤積,暖暖地位逐漸被取代。老舊的木造車站也在1994被拆除,改為無人站。走出暖暖車站,不遠的暖江橋下有著全台最大的壺穴群,可觀察基隆河特色的壺穴景觀。
暖東舊道
暖東舊道為連繫暖暖至十分的一條古老山徑。由暖東峽谷出發,幽幽小徑在沁涼的山谷風景間沿著溪岸上行,越過山嶺向蘭陽平原的方向而去,一路上行經獨木橋、斜瀑。途中的石棚土地公,以三片石板搭建而成,為最原始的伯公廟形式(又稱三粒石土地公),也見證了這段古道的悠長歷史。古道最高處的嶺頭福德宮相傳亦超過200載,一旁捐修古碑上的字跡今已模糊不清。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
位於十分的新平溪煤礦,是台灣煤礦開採史上的一站。日本時代初期(約1910前後),基隆望族顏家主導的臺陽礦業開始投資平溪煤礦,並於1921開通運煤專用的礦業鐵路——即現在台鐵平溪線的前身。開坑之初亦屬臺陽礦業的新平溪煤礦,在煤礦停採後,將舊礦場再生為博物館。園區內有從前電車維修室改建的展覽館、模擬坑道,暱稱為「獨眼小僧」的黃色小火車更是參訪者的最愛。它是台灣第一部電氣化運煤火車,現今改裝成觀光列車,繼續在園區中行駛。
跑馬古道
跑馬古道早期是先民搬運貨物或日軍巡邏、運輸補給的路線,雖時至今日,古道已翻修拓寬,但早期便於搬運的圓木枕和拖運的木馬仍有部份保留,讓現代人雖然是以悠閒的步調走訪,卻仍能夠感受到先人們匆匆不懈的勤奮步伐,更能體認到臺灣早期開墾的辛苦。
一走進古道,就可感受到樹林間吹來的清涼微風和芬多精,十分涼爽舒適,道路寬廣且坡度平緩好走,多以碎石道路居多,沿途更有可瞭望蘭陽平原、龜山島之路段、廢棄礦坑、柑橘果園、溪流等,適合闔家前往。
除了主場的淡蘭百年山徑之外,為了此次大會特別來到台灣、包含了世界各地步道組織成員的外國朋友們,有機會在大會期間的短短數天深度造訪台灣的步道及國家綠道體驗,我們也特別規劃了下面的路線景點來分享給他們!除了本文介紹,有興趣的民眾也歡迎透過連結,到參考網站瀏覽更多資料,也不妨親自走一趟,探訪這些步道之美哦!
樟之細路
散佈於台灣西北部的山麓村落間的條條小徑,三百多年來曾經是原住民族遷徒狩獵之路,漢人移民拓墾之路,族群之間防範衝突的隘勇路,西方人行醫宣教之路,樟腦與茶葉等內山物產運送銷往全球之路。
Raknus Selu,以原住民對樟樹的稱呼,加上客家人對小徑的發音,這條樟腦之路貫穿沿線聚落,訴說著族群更迭與產業變遷,見證著人們對淺山土地開發與環境保育之間的拉鋸。
樟之細路跨越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四縣市,包含為220公里的主線與160公里的支線,以山徑古道、農道、產道、公路等串接,帶領人們走入這段複雜的歷史時空,重新思考人與自然關係的定位,讓昔日的分隔族群邊界成為相互理解包容與合作共生的國家級綠道。
1.伴隨國際脈動的內山大路
石光古道
石岡子拓墾始於兩百年前的乾隆、嘉慶年間,由竹塹社頭目衛阿貴率領客籍佃農入墾, 在河谷平原種植稻作,其後陸續開發丘陵地,種植茶葉、 柑橘及伐樟製腦為業。
石光古道昔日是石岡子運送農產前往龍潭的一條重要古道,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直到幾十年前公路興建後, 古道才逐漸沒落。
關西
關西自古即是物產豐饒,非常肥沃的盆地,以仙草最為著名,產量佔全台灣80%。鎮上仍保留有老街、傳統民居、日式宿舍、古橋、天主堂等歷史遺跡。目前有許多藝術文創店家進駐老街,開設二手書店、客棧、手作小舖及咖啡館等,為關西小鎮藝術發展之基地。
渡南古道
與關西一水之隔的上南片,自200多年前羅氏家族入墾以來,逐漸發展成為相當規模的單姓聚落。先民運用水圳、水車汲水灌溉,使上南片成為關西穀倉。這條連接關西渡船頭與上南片的古道,是居民出入往來、物資進出的要道,2018年起由志工接力修復,為樟之細路上第一條完全由志工手作修復完成的古道。
羅屋書院
羅屋書院為百年的三合院老屋,由上南片羅氏家族興建作為私塾使用,歷經整建後,現已登錄為歷史建築。在羅家後代與社區合力之下,活化為藝文場所與民宿空間。書院本身呈現豐富的客家傳統工藝特色,運用泥塑、剪黏、石雕、木雕以及彩繪等技法,更有為數可觀的文字裝飾,值得細細品味。
2.族群交織下的山稜古道
鳴鳳古道
銜接頭屋與獅潭二地的鳴鳳古道,早期是原住民族的獵徑,漢人拓墾後在周邊山稜上畫設隘勇線,古道漸漸成為居民日常往來或物資運輸的重要路徑,至1970年代仍可看見農民挑擔踩著古道石階的情景。古道周邊生態資源豐富,是極佳的自然學習場域。2019年樟之細路與韓國濟州偶來小徑締結友誼步道,互設指標於鳴鳳古道口,持續進行國際互訪與交流。
獅潭老街
獅潭為狹長形的縱谷地形,臺三線公路貫穿全鄉,人口聚集的新店老街從信仰中心義民廟周邊展開,街區裡保留著傳統的民宅建築,代代傳承的各式客家特色美食小吃,菜包、粽子、水粄、仙草,都相當值得品嚐。
馬偕博士遺跡
馬偕博士於19世紀來台,因緣際會下進入獅潭地區,前後十餘次至此行醫傳教,當年在龍眼樹下為居民拔牙,這棵樹歷經百年仍然屹立著,讓後人得以緬懷馬偕對獅潭的貢獻。當年居民亦自發性地搭建木造禮拜堂,聘請牧師,歷經重建與遷址而成為現在的獅潭教會。
3.見證山林產業變遷的拓墾之路
出關古道十分崠段
出關古道為先民自出磺坑通往關刀山的重要路線,十分崠為途中一處提煉樟腦的小岳陵,周邊多條古道在此交會,茶亭成了休息站、集貨站、訊息交換中心。路線位於海拔六百至八百公尺的雲霧帶間,穿梭在竹林以及茂密的樹林當中,相當涼爽且舒適。
薑麻園
海拔750公尺的薑麻園,長期來以生薑為主要作物,近年在產官學的合作下,將薑融入各式飲食與加工製品中,發展為極具特色的休閒農業區。四季景觀、特色住宿、賞花採果等農村遊程,豐富了健行之餘的身心靈體驗。山稜上四層樓高的瞭望台,可以遠眺周邊的壯麗山勢。
伯公遍路
客家人普遍稱土地公為「伯公」,在住家附近建小型伯公廟(福德祠)保佑出入平安、五穀豐收、六畜興旺,大湖地區就保留有34座形式各異的伯公廟,人文歷史豐富。沿線可順道造訪藝術季作品,與二條早年灌溉引水用的水圳,反映著客家人與原住民族從衝突到共處的過往歷史。
山海圳
從海平面走向東北亞最高峰,這是一條全長177公里,高度差3952公尺的台灣朝聖之路。由大海走向高山是溯源,由高山走向大海,則可領會涓涓細流如何匯聚成洋。
這也是一條走進台灣常民生活的道路。在「內海之路」上,看居民愜意地在自行車道上騎行。在「大圳之路」上,見證南臺灣重要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如何孕育出一座島嶼。在原鄉之路,依循鄒人的步伐,找回與自然共生的和諧與平靜。最後在聖山之路,與千千萬萬的登山者一同登上玉山頂,回首來時路。
山海圳豐富的人文、歷史、地理與生態等,值得遊人細細品味和探索,感受屬於這塊土地最真實的底蘊。
1.聖山之路
特富野古道
這條路原是鄒族人早年開闢的獵徑,日治時期古道後段改建成運送林木的「水山線」鐵路,至今仍留有許多鐵道遺跡。從步道南側起行,前段是陡上的枕木階梯步道,後段則較為平緩,沿途遍植柳杉,沿路景觀變化多端,動植物生態豐富,是極佳的賞鳥以及芬多精步道。
麟趾山
由鹿林山登山口進入,沿著山徑一步步登高。漫步於二葉松針的地毯,大鐵杉上附生植物蒼翠,逐步登上麟趾山,稜線是雲海以及玉山稜線,日出、雲海、晚霞、及星空,一個就算發呆也心滿意足的地方。
2.原鄉之路
沿著曾文溪上游漫溯,便抵達阿里山鄉各具特色的鄒族部落。茶山部落的涼亭文化,藉由分享感受喜悅、有望幽谷之稱的達娜伊谷、最早倡議溪流魚類保育的里佳部落,到傳說中鄒族天神哈莫(Hamo)用雙足在林間踩出的達邦部落及特富野部落。這是一段鄒族部落的巡禮!
3.大圳之路
烏山頭水庫
烏山頭水庫及一萬多公里水圳所分布的嘉南平原,是日人八田與一留給台灣傲視全球的水利設施,更是傲視全球的世界遺產。水庫建造的半濕式工法,將每一滴水運送到各塊良田,如蜘蛛絲般密布的水圳,都是這個龐大水利工程引以為傲的部份。
西口小瑞士
路徑上的西口小瑞士,來自曾文水庫的水順著豎井下流,形成美麗且獨特的天井漩渦,水滴匯集成長長的道路,讓每一滴水充分的澆灌了大地,滋潤了農作,讓原本的看天田成為了穀倉。
曾文水庫
全台最大的水庫—曾文水庫,大壩高聳的氣勢映襯靜謐的湖光水色。晴天的時候,青山綠水有如歐洲風情的景致,陰天或雨天的時候,薄霧飄在湖面上別是一番風情。
4.內海之路
17世紀的台江內海,見證了漢人、西拉雅族與荷蘭人的交會,也是台灣躍上世界舞台的開端。海尾朝皇宮,訴說著400年前已漸不為人所知的海洋歷史,新港地方文化館與西拉雅大道,則紀錄下過去馳騁在這片大地的族群,相互征戰與交流下所創建的歷史與文化。
台北大縱走手作步道
1.台北大縱走
台北大縱走是一條環繞台北都會區,長92公里,共分為七段的長距離健行路線。景點包含大屯山火山地景、海拔1,120公尺的臺北最高峰七星山、竹子湖海芋繡球花海、雙溪溝手作步道、碧山露營場、白石湖嘗草莓、圓山老地方看飛機起落、貓空品茶趣、四獸山101百萬夜景等;還可結合河濱自行車道(捷運動物園站到捷運關渡站),環繞臺北一圈。各路段交通方便,均可當日來回,是台北居民熟悉的運動、健身、親近自然的步道。
2. 雙溪溝古道
雙溪溝古道位於台北市士林、新北市汐止的交界,位於台北大縱走第四段,是台北大縱走路段中,較為原始、清幽的一段。全長約950公尺,海拔由530公尺至590公尺。古道路線為溪谷地形,環境潮濕,全線皆於林蔭下行走,大半路段沿溪而行;夏秋季涼爽,冬春季潮濕多霧,是典型的東北部溪谷森林,蕨類、附生植物與野生動物相豐富,沿途並可見耕地、木炭窯、古厝等遺構。
3. 手作步道
手作步道理念之提出,乃是基於環境倫理,是一種有別於過度依賴重機具的步道發包工程與民間自力以廢料營造步道的方式,使用簡單的工具、就地取材,透過志工參與、眾人合力,以符合周邊自然環境及文史特色的手作工法,維護及修復步道。除此之外,手作步道尚具有步道工程無法取代的生態效益,除了減少機具使用與外來材料搬運,對步道周遭的生態干擾減少,取用而產生的廢棄材料也因此減少。由於盡量減少鋪面硬體造成棲地切割效應,微生態系維持較完整,生物多樣性也較豐富。
在台灣,有鑑於步道過度的工程化、人工化,造成棲地切割、不透水、傷膝蓋、耗能量、外來種、破壞景觀與史蹟等問題,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自2006年起引進美國阿帕拉契山徑步道志工經驗,與林務局、各地林區管理處、太魯閣國家公園、新北市觀光旅遊局、台北市政府等公部門之合作,於台灣各地推動手作步道理念,透過辦理步道工作假期、結合社區深度生態旅遊、志工基地、環境教育等多元模式,深耕步道守護/手護的願景,亦自辦相關志工培訓課程,推動公民長期且常態的參與手作步道。投入其中的參與者也透過實際行動,進而對地方產生情感認同,重新連結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台北城市散步
1.大稻埕-老店與商業趨勢
逛膩連鎖店了嗎? 歡迎來到大稻埕,發現傳統中藥材行在新時代的轉型,還有相信「越在地,越國際」的新創店家想盡辦法在服務中帶入台灣的傳統滋味。
欣賞融合西洋與東方風格的歷史建築,像是走進時光隧道一般,來到台灣茶葉「Formosa Oolong Tea」風靡全球的年代,也不忘了採買一些有特色的台灣伴手禮。
導覽路線:永樂市場→霞海城隍廟→迪化街南段閩式街屋→黃長生中藥材行→林五湖故居→大稻埕長老教會→慈聖宮和廟埕
2.艋舺-信仰與小吃
對台灣的廟宇和信仰感到興趣嗎? 知道為什麼我們要持香、或用什麼道具與神明溝通呢?
歡迎走進台灣聞名的龍山寺,聆聽誦經聲音,喝古早味青草茶、吃口味道地的果乾。在懷舊的清朝巷弄裡,了解台灣保存古蹟的方法,還有信仰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導覽路線:「三水花生」→新富市場→東三水市場→剝皮寮→「青草茶」→龍山寺
*「引號」內為會在行程中品嚐的小吃品項,品項可能因為現場狀況而有調整。
3.中山街區-藝文與創新
有過台灣的旅遊經驗,想要認識不一樣的台北嗎? 歡迎來到中山街區,體驗「每過一個轉彎,都有意想不到街景」的台灣巷弄文化。
穿梭在有虔誠信眾的廟宇、有人情味的傳統市場、展露個性的新創店家、親子席地閱讀的地下書街、川流人潮的百貨公司和藏身在古蹟內的電影院。覺得眼花撩亂的嗎? 你會認識讓你耳目一新的台北。
導覽路線:文昌宮→赤峰街→誠品R79地下書街→光點(前美國大使官邸)
4.建國啤酒廠
現為直轄市定古蹟的「建國啤酒廠」前身為日據時期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創建於日據大正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為當時台灣唯一的啤酒製造工廠,與日本北海道札幌啤酒廠齊名。廠區內尚保有初創時之建築,係以紅磚、石與鋼骨混合之構造。另有一九四0年代所建之廠房,係以磚牆及鋼鐵桁架結構為主,反映了時代建築技術之特色。2000年6月台北市政府指定「建國啤酒廠」為第95號市定古蹟,保留下全國最重要的啤酒產業文化資產,並於2002年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改制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建國廠區」同時更名為「台北啤酒工場 」。建國啤酒廠不僅是產業文化的見證,同時也與臺北市同歲,在臺北都市發展歷程中,也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產網)